明治二十九年(西元1896 民前十六年)
明治三十六年 (西元1903 民前九年)圖右是大阪造幣廠所鑄的「左銀」
以下內容摘自網路 怎樣辨別龍銀真假
..................................................................................................................................................
日本明治年間造幣史:
明治元年,日本由香港購得全套鑄幣機器(英國人的機器,1866至1868年曾在香港鑄造過香港第一套貨幣),在大阪成立國家造幣廠(這時清朝的大老爺們還在為是否自行鑄幣而喋喋不休,結果有違宗法的林則徐被道光狠狠地打壓了一頓)。明治三年,造幣廠落成,馬上開鑄銀圓,大小幣值分為5錢、10錢、20錢、50錢、1圓5種,將“圓”定為日本的本位貨幣,即實行銀本位制度。
加納夏雄者,日本明治時期著名錢幣圖案設計雕刻家(雕金家)也,日本造幣史上被稱之為“名品”的“旭日龍”系列金、銀幣皆是出自該大家之手,史稱“名之金工”。此枚龍銀乃是其為日本龍洋設計版式之一,另設計有一枚明治二年龍洋。
日本初鑄銀圓,其意是驅逐當時在日本大肆橫行的本洋(雙柱)、鷹洋,統一貨幣。由於頭版的龍銀鑄量少,人們一時不能接受,結果這場銀圓戰是以日本龍洋的大敗而終(畢竟是明治根基未穩,日本國內尚處於兵荒馬亂的時節,幕府勢力餘孽未請,維新政令摟有不行,焉能不敗?)。
明治三十年,日本仿照西方當時的風氣,實行金本位制,發行5、10、20圓等面值的金幣,次年停鑄銀圓。此項措施引起日本人的巨大恐慌,紛紛拋售銀圓,套購黃金(咱們現在在市場裏見到的許多中早期日本龍銀就是當時日本人投資過來的啊,許多日本人現在還咨咨不倦的回收呢)。
為了防止人們用龍洋到日本國內套換黃金,日本政府將手頭上約2千萬枚銷往中國、台灣、朝鮮等地的各式龍洋經由東京、大阪兩廠打上“銀”字。所以明治三十年(含三十年)以前龍洋均有這種“銀”字版存世。分“左銀”、“右銀”兩種。“銀”字打在龍洋背面“一圓”兩邊的空白處。“銀”字在左,是大阪造幣廠產品,稱“左銀”,18,350,000枚;“銀”字在右,是東京造幣廠產品,稱“右銀”,2,100,000枚。也發現有把“銀”字打在龍洋正面,或者直接打在“一圓”上面的,比較少見。
明治三十四年恢復鑄造銀圓,完全沿用明治三十年前的模式,直至大正三年1914年。這個階段的日本龍銀延續了明治三十年前的“瘋狂”勁頭,銀圓貿易達頂峰.
..................................................................................................................................................
關金拾圓
舊台幣
新台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